蜡烛作文500字
蜡烛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江苏,家里有两个烛台,烛台上总是插着两根长长的、正方的红蜡烛。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奶奶总会将它们点燃,看着那两根蜡烛燃起高高的、细细的火焰和一滴又一滴蜡油时,我总是很好奇:那一滴滴水是怎么回事?是火焰将它烧出水的吗?过了一会儿,我又自欺欺人地想:也许蜡烛本来就会这样,这是它的任务。
现在,慢慢长大了,我对事物的理解也更深了。
有一次,我们小区停电了,妈妈买了6根蜡烛,这种蜡烛和小时候记忆中的蜡烛不太一样,是白白的、圆柱形的,上面插了根引线。
回到家,四周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我立即点燃了4根蜡烛,写作业用。
过了一会儿,蜡烛几乎燃尽,从一根根挺拔的小蜡烛变成了一个个蜡油堆,慢慢凝固起来。
就在这时,电也来了,客厅顿时亮堂了起来。来电了,蜡烛也没什么用了,它们立刻会被清理直气壮掉,从此,无人问津。
我看着眼前的一堆堆蜡烛,心中百感交集:蜡烛呀蜡烛,你转瞬即逝,只能供给人一时的光亮,光亮过后,你的生命也结束了。你无私奉献,就像像老师一样,给予过多却从不要求回报,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使命和义务,实在令人敬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的奉献,蜡烛的无私,值得我们学习!
【写作指导: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